為提升市民對坡地災害的認識與應變能力,暖暖區公所於8月29日上午假區內里民活動中心舉辦「推動山坡地水土保持管理走入社區」講習,邀集轄內約50位里民熱情參與。課程特別邀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劉芷妤助理教授擔任講師,深入講解坡地災害的成因、潛勢圖資的應用及水土保持的重要性,並透過案例分析,協助居民更清楚了解生活周遭潛藏的風險與因應方式。現場由暖暖區暖西里里長詹凱傑率領同仁一同到場支持,展現里內推動防災教育的決心,並與居民共同學習防災知識。課程中里民積極參與提問與討論,展現出對社區安全的高度重視,也讓防災觀念更貼近日常生活,進一步凝聚了社區自主防災的力量。
劉芷妤助理教授以近年多起颱風豪雨與地震災害的真實案例作為切入點,深入分析坡地災害的主要成因。她指出,當地層因風化或地震作用而逐漸鬆動,再加上坡度過陡及短時間內的強降雨,極易誘發崩塌、落石與土石流等災害。隨著氣候變遷趨勢加劇,極端降雨事件已成為常態,暖暖區等山坡地帶更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她提醒民眾,防災必須從日常觀察做起,應熟悉災害潛勢圖資,並提高對周遭環境異常現象的敏感度,例如邊坡出現裂縫、濁水滲流、異常聲響或排水不順等,皆是坡地災害的警徵。一旦接獲警戒發布,居民應立即提高警覺,並及早撤離至指定的安全地點或避難收容場所,切勿心存僥倖。唯有提前行動,才能有效降低生命與財產的損失,並保障社區整體的安全韌性。
課程中,劉芷妤助理教授特別強調水土保持必須透過多元措施並行,才能有效降低坡地災害風險。她詳細介紹三大面向的作法:工程措施如設置擋土牆、坡面防護網、排水導流設施與集水分洪系統,以強化邊坡穩定並引導雨水順利排出;植生措施如植樹造林、鋪設草皮以及建立護坡植生帶,能有效防止土壤沖蝕並維護自然環境;管理措施則包括社區自主巡檢、邊坡定期養護,以及異常狀況的即時通報機制,確保坡地維護能持續運作。她也嚴正呼籲,必須杜絕山坡地違規開發與超限利用,所有使用都應依規劃落實水土保持,才能兼顧居住安全與環境永續。
除技術面向外,課程亦導入「防災社區」的概念,強調社區自助與互助的重要性。透過協助里民建立應變編組,盤點社區內的脆弱熱區與可用資源清單,並安排通報、疏散及照護流程的模擬演練,讓居民在實際災害中能迅速展開行動。現場更發放「土石流避難須知」及「家庭防災計畫」範本,指導民眾如何規劃避難路線、確認指定收容場所與緊急聯絡方式,並提醒每個家庭都應備妥專屬的避難計畫。藉由這些實務性的引導,進一步強化了居民在災害發生時的自助與互助能力,讓防災真正落實於社區日常。
暖暖區公所秘書林建成強調,暖暖區境內共有 6 條土石流潛勢溪流,主要分布於暖東里、過港里及碇內里,顯示本區在豪雨或颱風來襲時確實存在坡地災害風險,更凸顯防災作為的重要性。課程內容除介紹工程措施(擋土設施、坡面防護、排水導流)、植生措施(植樹造林、草皮覆蓋、護坡植生帶)及管理措施(社區自主巡檢、邊坡定期養護、通報機制)等多元水土保持作法,也呼籲居民杜絕山坡地違規開發與超限使用,唯有依計畫落實水土保持,才能兼顧居住安全與環境永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