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因應內政部消防署推動的「強韌臺灣大規模風災震災整備與協作計畫」,安樂區公所在正式桌上演習前,於114年8月7日舉辦 HSEEP 桌上演習預演說明會。本次活動歷時約兩小時,由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辦理,並由劉芷妤助理教授擔任引導人員,帶領安樂區公所各課室及相關單位進行情境討論,檢視面對大規模地震災害時的應變思維與協作能力。
演練假設於 9月2日傍晚17時30分,新北市泰山發生規模6.9地震,安樂區震度達6弱至局部6強,造成建築物受損、交通受阻、公共設施癱瘓,部分避難所受損及警消單位失能等多重挑戰。由於採用 HSEEP 無腳本演練模式,演練不設定固定流程或標準答案,而是透過引導問題讓參與人員即時思考與回應,以檢驗平時整備落實程度與應變彈性。
在演練過程中,劉芷妤助理教授透過引導式提問,逐步帶領與會人員進行深入討論。她提出數項關鍵問題,包括:災害發生後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快速且有效地蒐集災情資訊?應變小組成立的時限應控制在多久才能發揮最佳效能?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進行人力的合理分工與調度?若區公所、部分避難所及警消單位同時癱瘓,該如何靈活調用替代資源?以及在災民收容過程中,場地配置與作業流程應如何安排才能兼顧效率與安全?透過這些問題的引導,讓各課室與單位針對自身職責展開討論,不僅釐清了各自的任務定位,也讓跨部門的協作流程更加清晰,進一步驗證日常整備的落實程度。
基隆市消防局災害管理科陳進源科長則從實務經驗出發,提醒參與人員在大規模災害的情境下,人力與資源往往極為有限,因此應審慎評估避難所的開設數量。他建議,與其分散設立多處小型避難所,反而應集中資源開設少數大型避難所,透過集中管理避免人力過度分散,減少後勤與物資補給的困難。如此一來,不僅能提高救援與收容的效率,也能使醫療、物資、資訊等支援更有系統地整合運用。陳科長強調,避難所的設置不僅是數量的問題,更關乎管理效能與災民安置的品質,這也是演練過程中各單位應優先思考的重要課題。
安樂區公所在多年演練經驗基礎下,本次預演展現了良好的應變能力與協作默契,但也凸顯人力調度、資訊整合及資源優先判斷等需加強之處。透過 HSEEP 無腳本模式,參與人員更深入體驗跨單位思維檢驗與經驗交流,並盤點資源與流程,進一步強化在極端災害下的反應速度、協作能力與整體防災韌性。
此次演練不僅是災害情境模擬,更是一場跨單位的思維檢驗與經驗交流。透過實際操作與問題引導,安樂區公所進一步強化了面對極端災害時的反應速度、協作能力與資源整合效能,為打造更具韌性的區域防災體系邁出重要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