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替代備役召訓 -防災士培訓講習

為提升全民防災韌性,深化基層應變能量,基隆市消防局於8月4日至6日舉辦為期三天的「114年度替代役備役役男防災救護組」第二階段備役召集訓練,共計50餘名替代役備役役男參與。此次訓練旨在強化國土全民防衛韌性,協助役男習得緊急救護、防空避難及支援各民防團隊所需的專業技能,確保在國家有需要時,能投入救災、醫療救護與治安維護等任務。

訓練為期三天,共計24小時,其中15小時為防災士專業培訓,包含基本課程與進階課程。學員需完成基礎急救訓練、急救措施實作、防災士職責與任務等課程,並通過學科與急救技術測驗,才能正式取得防災士證書,成為具備資格的基層防災推動人才。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劉芷妤助理教授則以「防災士的職責與任務」為主題,深入介紹防災士在社區中的定位與角色。她指出,防災士的核心價值在於「連結政府資源與社區力量」,不僅要能協助進行災情通報、避難疏散、物資分配,還要能在平時主導防災教育與宣導。她進一步提醒,社區在災害發生前就應做好充分準備,包括:盤點可供利用的資源、建立通訊與聯繫名冊、規劃避難路線與收容場所,並定期檢視更新。劉教授強調:「預防勝於救災」,唯有在日常不斷累積能量,才能在面對地震、颱風、豪雨等極端事件時,迅速展現社區的韌性與行動力。

鄭琬宣教官以「災民收容所開設與運作」為題,透過案例與互動討論,帶領學員思考災害發生後如何迅速完成場所開設、人員分工與動線規劃,並在演練中分組模擬登記、物資、醫療及關懷等任務,強調「平時演練的熟悉度,決定災害來臨時的應變速度」,提醒大家善用有限資源發揮最大效益。

基隆市消防局災管科長陳進源以「氣象資訊應用於防災」為主題,解說中央氣象署的「定量降水預測」服務如何協助掌握未來兩至三天的降雨情況,並可提前做好防汛準備。他引用聯合國資料指出,只要能在重大災害前 24 小時預警,就能減少約 30% 的損失,凸顯科技在防災中的價值與預警機制的重要性,並勉勵學員落實應用於基層防災,達到「早知道、早準備」的效果。

曾慶祥教官以「緊急救護技能實作」為核心,透過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帶領學員進行多項重要救護訓練,包括心肺復甦術(CPR)、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AED)的操作,以及止血帶、三角巾與彈性繃帶等外傷處置技巧。課程中特別安排情境模擬,讓學員在模擬出血、骨折或窒息等突發狀況下進行演練,從胸外按壓的深度與節奏,到止血與包紮的正確步驟,都反覆操作練習。他指出,救護的黃金時間往往只有短短數分鐘,任何延誤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結果,因此平時的演練格外重要。透過不斷的實作與矯正,學員能培養肌肉記憶,在真正面對災害或緊急事件時,能自然而然地做出正確反應。他強調,自救與互救的能力是社區防災韌性的核心基礎,唯有在平時做好準備,才能在災害發生的關鍵時刻守護自己與他人的生命安全。基隆市消防局長游家懿在結訓時特別勉勵役男,期盼大家持續保持「服務社會」的初心,將這次訓練習得的防災技能落實於日常生活中,成為家庭與社區安全的第一線守護者。他強調,只要能在平時建立自助與互助的習慣,未來當國家或社區需要時,每一位具備技能的備役役男都能挺身而出,共同守護國家與家園,展現全民防衛與社區韌性的核心價值。

課程學員積極參與課程
劉教授強調預防勝於救災
鄭教官帶領學員思考災民安置工作
陳科長解說定量降水預測服務
曾教官示範包紮方法
曾教官指導CPR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