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強化社區防災能量並提升市民對山坡地災害的認識與防範能力,中正區公所於8月12日上午假中砂里民活動中心舉辦「推動山坡地水土保持管理走入社區」講習,邀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劉芷妤助理教授擔任講師,並有轄內約60位里民熱情參與。中正區公所秘書陳志源率領團隊一同出席,強調社區居民應培養防災意識,熟悉環境與災害潛勢圖資,並在接獲警戒訊息時及早撤離,以確保生命安全。本次活動不僅提升了居民的防災知能,也展現了政府與社區攜手合作、共同打造安全宜居家園的決心。
劉教授以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為背景,說明台灣地形多山且氣候條件複雜,颱風與短延時強降雨已成為最常引發山坡地災害的主因之一。她指出,邊坡崩塌與土石流的發生往往具有突發性與高危險性,且一旦發生就會對居民生命財產造成重大威脅。課程中特別介紹了土石流形成的三大條件,包括地質鬆軟、坡度陡峭與短時間強降雨,並透過國內外歷史案例,具體呈現災害的破壞力與不可預測性。她提醒居民,若能平時熟悉災害潛勢圖資,並養成觀察環境異常徵兆的習慣,當災害警戒發布時即可快速採取避難行動,將災害損失降至最低。
課程也強調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劉教授逐一介紹工程、植生與管理等三大防範措施。工程面包括擋土牆設置、坡面鋼筋網與完善的排水設施,以強化邊坡穩定;植生措施如植樹造林、草皮覆蓋與設置護坡植生帶,有助於減少土壤沖刷;管理措施則包含定期巡檢、邊坡日常養護以及推動社區自主監測,以形成長期性的保護機制。她特別舉出潮境公園近期的山崩案例,提醒居民日常維護與環境監測的重要性,強調設施即便建置完成,也需要長期管理與維護才能發揮效益。
劉教授指出,社區是防災的第一道防線,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唯有提升環境敏感度,並熟悉各類防災圖資,例如坡地災害潛勢圖、土石流警戒基準及淹水潛勢熱區分布圖,才能在災害發生時做出正確判斷。她鼓勵社區建立自主巡檢制度,並透過資訊共享強化早期預警與互助行動,讓防災觀念能夠真正落實到每一天的生活細節中。
中正區公所秘書陳志源在課程中表示,隨著氣候變遷與極端天氣日益頻繁,社區居民更應重視周遭生活環境中的災害風險。他呼籲大家在接獲災害警戒訊息時,務必立即撤離至安全地點,避免心存僥倖而錯過最佳避難時機。同時,他也強調,唯有透過社區居民的合作與共同參與,才能逐步打造一個既安全又宜居的生活環境。本次講習不僅讓里民更深入理解坡地災害的特性與水土保持的重要性,還透過案例解析與圖資操作提升實務應用能力。





